你了解浏览器安全吗?

1. 什么是 XSS 攻击?

概念

XSS 攻击指的是跨站脚本攻击,是一种代码注入攻击。攻击者通过在网站注入恶意脚本,使之在用户的浏览器上运行,从而盗取用户的信息如 cookie 等。

XSS 的本质是因为网站没有对恶意代码进行过滤,与正常的代码混合在一起了,浏览器没有办法分辨哪些脚本是可信的,从而导致了恶意代码的执行。

攻击者可以通过这种攻击方式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 获取页面的数据,如DOMcookielocalStorage
  • DOS攻击,发送合理请求,占用服务器资源,从而使用户无法访问服务器;
  • 破坏页面结构;
  • 流量劫持(将链接指向某网站);

攻击类型

XSS 可以分为存储型反射型DOM 型:

  • 存储型指的是恶意脚本会存储在目标服务器上,当浏览器请求数据时,脚本从服务器传回并执行。
  • 反射型指的是攻击者诱导用户访问一个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后,服务器端接收数据后处理,然后把带有恶意代码的数据发送到浏览器端,浏览器端解析这段带有 XSS 代码的数据后当做脚本执行,最终完成 XSS 攻击。
  • DOM 型指的通过修改页面的 DOM 节点形成的 XSS。

1)存储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将恶意代码提交到⽬标⽹站的数据库中。
  2. ⽤户打开⽬标⽹站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数据库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这种攻击常⻅于带有⽤户保存数据的⽹站功能,如论坛发帖、商品评论、⽤户私信等。

2)反射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时,⽹站服务端将恶意代码从 URL 中取出,拼接在 HTML 中返回给浏览器。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混在其中的恶意代码也被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反射型 XSS 跟存储型 XSS 的区别是:存储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数据库⾥,反射型 XSS 的恶意代码存在 URL ⾥。

反射型 XSS 漏洞常⻅于通过 URL 传递参数的功能,如⽹站搜索、跳转等。 由于需要⽤户主动打开恶意的 URL 才能⽣效,攻击者往往会结合多种⼿段诱导⽤户点击。

3)DOM 型 XSS 的攻击步骤:

  1. 攻击者构造出特殊的 URL,其中包含恶意代码。
  2. ⽤户打开带有恶意代码的 URL。
  3. ⽤户浏览器接收到响应后解析执⾏,前端 **JavaScript** 取出 URL 中的恶意代码并执⾏。
  4. 恶意代码窃取⽤户数据并发送到攻击者的⽹站,或者冒充⽤户的⾏为,调⽤⽬标⽹站接⼝执⾏攻击者指定的操作。

DOM 型 XSS 跟前两种 XSS 的区别:DOM 型 XSS 攻击中,取出和执⾏恶意代码由浏览器端完成,属于前端JavaScript ⾃身的安全漏洞,⽽其他两种 XSS 都属于服务端的安全漏洞。

2. 如何防御 XSS 攻击?

可以看到XSS危害如此之大, 那么在开发网站时就要做好防御措施,具体措施如下:

  1. 可以从浏览器的执行来进行预防,一种是使用纯前端的方式,不用服务器端拼接后返回(不使用服务端渲染)。另一种是对需要插入到 HTML 中的代码做好充分的转义。对于 DOM 型的攻击,主要是前端脚本的不可靠而造成的,对于数据获取渲染和字符串拼接的时候应该对可能出现的恶意代码情况进行判断。
  2. 使用 **CSP** ,CSP 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从而防止恶意代码的注入攻击。
  • CSP 指的是内容安全策略,它的本质是建立一个白名单,告诉浏览器哪些外部资源可以加载和执行。我们只需要配置规则,如何拦截由浏览器自己来实现。
  • 通常有两种方式来开启 CSP,一种是设置 HTTP 首部中的 Content-Security-Policy,一种是设置 meta 标签的方式
  1. 对一些敏感信息进行保护,比如 cookie 使用 http-only,使得脚本无法获取。也可以使用验证码,避免脚本伪装成用户执行一些操作。

3. 什么是 CSRF 攻击?

概念

CSRF 攻击指的是跨站请求伪造攻击,攻击者利用受害者在登录状态下访问恶意网站,通过构造一个伪装成受害者已经授权的请求来欺骗服务器执行非法操作,从而实现攻击目的。

CSRF 攻击通常需要攻击者构造特定的请求,诱使用户点击或触发。

  1. 用户C打开浏览器,访问受信任网站A,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请求登录网站A;
  2. 在用户信息通过验证后,网站A产生Cookie信息并返回给浏览器,此时用户登录网站A成功,可以正常发送请求到网站A;(比如登录银行网站)
  3. 用户未退出网站A之前,在同一浏览器中,打开一个TAB页访问网站B;(网站 B 中含有恶意代码)
  4. 网站B接收到用户请求后,返回一些攻击性代码,并发出一个请求要求访问第三方站点A(比如说隐藏的表单, 给账户转钱, 或者修改密码)
  5. 浏览器在接收到这些攻击性代码后,根据网站B的请求,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携带Cookie信息,向网站A发出请求。网站A并不知道该请求其实是由B发起的,所以会根据用户C的Cookie信息以C的权限处理该请求,导致来自网站B的恶意代码被执行。

CSRF 攻击的本质是利用 cookie 会在同源请求中携带发送给服务器的特点,以此来实现用户的冒充。

攻击类型

常见的 CSRF 攻击有三种

  • GE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在网站中的一个 img 标签里构建一个请求,当用户打开这个网站的时候就会自动发起提交。
  • POST 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构建一个表单,然后隐藏它,当用户进入页面时,自动提交这个表单。
  • 链接类型的 CSRF 攻击,比如在 a 标签的 href 属性里构建一个请求,然后诱导用户去点击。

4. 如何防御 CSRF 攻击?

CSRF 攻击可以使用以下方法来防护:

  1. 进行同源检测,服务器根据 http 请求头中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来判断请求是否为允许访问的站点,从而对请求进行过滤。当 origin 或者 referer 信息都不存在的时候,直接阻止请求。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有些情况下 referer 可以被伪造,同时还会把搜索引擎的链接也给屏蔽了。所以一般网站会允许搜索引擎的页面请求,但是相应的页面请求这种请求方式也可能被攻击者给利用。(Referer 字段会告诉服务器该网页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过来的)

浏览器同源策略:协议、域名和端口都相同即同源;

Cookie同源策略:域名相同即同源;

在HTTP协议中,每个异步请求都会携带两个header, 用来标记来源域名:

  • Origin Header
  • Referer Header
  1. 使用 CSRF Token 进行验证,服务器向用户返回一个随机数 Token ,当网站再次发起请求时,在请求参数中加入服务器端返回的 token ,然后服务器对这个 token 进行验证。这种方法解决了使用 cookie 单一验证方式时,可能会被冒用的问题,但是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我们需要给网站中的所有请求都添加上这个 token,操作比较繁琐。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不会只有一台网站服务器,如果请求经过负载平衡转移到了其他的服务器,但是这个服务器的 session 中没有保留这个 token 的话,就没有办法验证了。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改变 token 的构建方式来解决。

请求中携带token

  • 对于GET请求,将token附在请求地址之后,如:http://url?token=tokenValue
  • 对于POST请求,要在Form表单后面加上 。

服务端验证token是否正确

  • 服务端拿到客户端给的token后,先解密token, 再比对随机字符串是否一致、时间是否有效,如果字符串对比一致且在有效期内,则说明token正确。
  1. 在设置 cookie 属性的时候设置 Samesite ,限制 cookie 不能作为被第三方使用,从而可以避免被攻击者利用。Samesite 一共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模式,在严格模式下 cooki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作为第三方 Cookie 使用,在宽松模式下,cookie 可以被请求是 GET 请求,且会发生页面跳转的请求所使用。
1
2
3
Set-Cookie: SameSite = Strict;
Set-Cookie: SameSite = Lax;
Set-Cookie: SameSite = None; Secure // 有效
  • Strict: 最为严格,完全禁止第三方Cookie, 跨站点时,任何情况都不发送Cookie;
  • Lax: 限制稍微宽松,大多数情况下时不发送第三方Cookie的,除了a链接、预加载请求和GET表单;
  • None: 关闭SameSite属性,但必须同时设置Secure属性
  1. 对 Cookie 进行双重验证,服务器在用户访问网站页面时,向请求域名注入一个Cookie,内容为随机字符串,然后当用户再次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时候,从 cookie 中取出这个字符串,添加到 URL 参数中,然后服务器通过对 cookie 中的数据和参数中的数据进行比较,来进行验证。使用这种方式是利用了攻击者只能利用 cookie,但是不能访问获取 cookie 的特点。并且这种方法比 CSRF Token 的方法更加方便,并且不涉及到分布式访问的问题。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如果网站存在 XSS 漏洞的,那么这种方式会失效。同时这种方式不能做到子域名的隔离。

除了 XSS 和 CSRF , iframe 的滥用和恶意第三方库也可能引起前端安全的问题, 这里就不叙述了。

5. 什么是中间人攻击?如何防范中间人攻击?

中间⼈ (Man-in-the-middle attack, MITM) 是指攻击者与通讯的两端分别创建独⽴的联系, 并交换其所收到的数据, 使通讯的两端认为他们正在通过⼀个私密的连接与对⽅直接对话, 但事实上整个会话都被攻击者完全控制。在中间⼈攻击中,攻击者可以拦截通讯双方的通话并插⼊新的内容。

攻击者不仅能获得双方的通信信息,还能修改通信信息。

攻击过程如下:

  • 客户端发送请求到服务端,请求被中间⼈截获
  •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公钥
  • 中间⼈截获公钥,保留在⾃⼰⼿上。然后⾃⼰⽣成⼀个伪造的公钥,发给客户端
  • 客户端收到伪造的公钥后,⽣成加密hash值发给服务器
  • 中间⼈获得加密hash值,⽤⾃⼰的私钥解密获得真秘钥,同时⽣成假的加密hash值,发给服务器
  • 服务器⽤私钥解密获得假密钥,然后加密数据传输给客户端

6. 网络劫持有哪几种,如何防范?

⽹络劫持分为两种:

(1)DNS劫持:

输⼊京东被强制跳转到淘宝这就属于dns劫持

  • DNS强制解析: 通过修改运营商的本地DNS记录,来引导⽤户流量到缓存服务器
  • 302跳转的⽅式: 通过监控⽹络出⼝的流量,分析判断哪些内容是可以进⾏劫持处理的,再对劫持的内存发起302跳转的回复,引导⽤户获取内容

(2)HTTP劫持:

访问⾕歌但是⼀直有贪玩蓝⽉的⼴告 , 由于http明⽂传输,运营商会修改你的http响应内容(即加⼴告)

DNS劫持由于涉嫌违法,已经被监管起来,现在很少会有DNS劫持,⽽http劫持依然⾮常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站HTTPS,将HTTP加密,这使得运营商⽆法获取明⽂,就⽆法劫持你的响应内容。


你了解浏览器安全吗?
http://example.com/2023/10/18/浏览器安全/
作者
weirdo
发布于
2023年10月18日
更新于
2023年10月24日
许可协议